與Z世代對話

作者:湧銘

【編按】本文改自作者於2021年12月29日,在「2021芝加哥華人基督徒大會」中的專題講座:《與Z世代信仰對話》;《舉目》官網及芝華媒體網站聯合推送。

對我來說,服事Z世代(Generation Z,或縮寫為Gen Z。根據維基百科,是特指於1990年代末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編註),是一個意外。

11年前,老大要出生了,我滿懷期待,盼望父母可以到美國來幫我們帶小孩。結果大使館幾次莫名其妙地拒簽,我和太太不得不調整計劃,迎接女兒的誕生,硬著頭皮學習做父母。特別是我,經歷了心態上很大的轉變,才漸漸進入父親的角色,並體會到父親的責任。第2年,教會出現了一批國內來的高中生,牧師邀請我帶領他們。禱告後,抱著嘗試的態度,我開始了這項服事。沒想到從此以後,就與Z世代結下了不解之緣。

Z世代與信仰傳承

經過十幾年的服事,讓我有許多機會與Z世代對話,得以零距離觀察、認識這個群體。

2020年,在教會的大力支持下,我帶領幾位年輕的同工,開始了以服事Z世代為主的多媒體事工(Young Generation For Jesus,簡稱YG4J),讓我有了更多的管道來瞭解Z世代。

對於普世教會來說,信仰的傳承一直是重要的話題。現今在北美華人教會,同樣如此。Z世代主體是學生,因此成為北美教會,特別是各地校園團契、青年團契服事的主要群體。

然而, 如何與Z世代展開對話,以及藉著對話,認識並有效地服事他們?教會內有許多不同的觀念和做法。根據筆者的經歷,願在兩個方面提供思考:

1、Z世代的特點為何?教會服事這一代面臨怎樣的挑戰?

2、教會應該如何預備得著Z世代?

筆者也藉此呼籲教會在認識和服事Z世代上,投入更多的思考,並有策略性地來建造。

Z世代的文化挑戰

2020年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可以說,在許多方面都是一個轉折之年。比如,美國大選——很多父母發現,自己心目中“屬靈”的好孩子,想法跟自己相差十萬八千里。思想的巨大差異,導致父母和子女雙方無法進行有效對話。

再如,2020年初夏,黑人弗洛伊德之死轟動全美,BLM(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在全美蔓延。許多年長的華人認為,很多年輕人支持BLM是被洗腦了。對此,一位年輕人撰文回應:“與其說是‘洗腦’,不如說是喚醒了一種與生俱來的悲憫感和正義感!”

也就是說,當上一輩覺得Z世代被“洗腦”時,Z世代卻認為,他們是帶著使命感,是為著正義而奮鬥。我發現, Z世代最大的信仰挑戰是:很難把在教會中學到的東西,拿到實際生活中處理各種挑戰,特別是文化挑戰。因此,教會非常有必要瞭解Z世代的特點,準確地瞭解他們所面臨的挑戰,方能更好地服事他們。

資訊挾帶理念、形成後果

教會所服事的Z世代,有什麼特點呢?

首先,Z世代的思想,每天都受到許多系統(教育系統、教會系統、媒體、娛樂等)的不斷衝擊。Z世代的時間,大量花費在自媒體、遊戲娛樂和學校中。Z世代的基督徒,花費在這些方面的時間,也遠遠大於參與教會的時間。

教會的年輕人告訴我,當他們刷抖音的時候,好像永遠都在尋找下一個更刺激、更有趣的點,大腦的興奮點閾值越來越高。長久下來,很難有什麼東西可以真正、持續引起他們的興趣。海量的資訊,越來越削弱Z世代的專注力,造成永久性的分心。

在這種圖像為主的資訊爆炸時代,每個人都變成了一個資訊中心。一條消息、一個圖像,可能在幾秒內傳遍世界。影像快速的傳播速度,所承載的巨大資訊量,使人越來越難以進行嚴肅的思考,思考能力變得越來越弱。

當Z世代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大量資訊的時候,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每一個資訊背後都有一個理念,而每一個理念都會帶來後果。

許多很火的遊戲主播、網紅,雖然不會很直接地講述自己的理念、表達自己的價值觀、論證對與錯,但他們卻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價值認同“演”給觀眾看。在這個過程中,觀眾便無意識地接受了他們背後的理念。

長此以往,Z世代信徒雖然身在教會中,思想卻跟世人無異。傳統的教會模式,無法有效地培養他們抵禦這種挑戰。很多年輕人上大学後遠離信仰,即為一例,令人心痛。

Z世代的深層問題

有人會問,這些現實,與信仰關係大嗎?答案是關係非常大!

《馬太福音》22章37-39節,是給基督徒的大誡命。首節經文除了強調“愛主”,更要求 “盡”的能力。而這恰恰是Z世代所面臨的挑戰——他們“盡”的能力被大大削弱了。愛主一點點,讀經一點點,聚會一下下……想要讓他們全身心愛主,非常困難。

不僅如此。在後現代社會,Z世代普遍認為真理是相對的。或者說,他們不認為存在唯一的真理。這跟上幾代人是不一樣的。過去,人們基本上相信是有真理的,也認可人生有目的和意義。然而Z世代更多認為,人生是一個敘事。經驗、經歷、感受,對他們非常重要。因此,教會若從討論“真理是什麼”這樣的角度入手,往往很難提起他們的興趣。

上幾代人追究有沒有真理、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真實……這一類問題。而Z世代,他們最深層的問題,是關於身份(identity):“我是誰?”

在這個問題上,教會、學校、媒體、娛樂,都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教會告訴他們:人是上帝創造的,具有上帝的形象和樣式。無神論教育傳遞的則是:你是一個進化而成的高等動物。人的情感是化學反應。文化告訴他們:你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而娛樂傳遞的是:沒有希望,沒有意義,開心最重要!

每天在這種撕扯中,他們變得非常困惑。

在我們覺得他們太脆弱,太玻璃心的時候,教會可能需要反思的是:我們有沒有幫助年輕人,在耶穌基督裡找到他們真正的身份認同?美顏、彈幕——這些在Z世代中習以為常,卻是某些長輩感到有點不適的習慣——反映了年輕人渴望找到身份認同的嘗試:渴望表達自我,渴望被傾聽;而不是僅僅被“說教”,給予答案,告知什麼是對的、錯的。

Z世代與虛擬現實

Sherry Turkle在她的書Alone Together中,指出電子技術的發展,導致人與人關係的減弱。對於Z世代來說,“什麼是真實的人際關係”的定義,似乎也正在發生改變。

新冠疫情之後,人們見面的機會大大減少。而Z世代作為出生、成長於資訊時代的網絡原住民,網絡上的人際關係,對他們來說,卻同樣是真實的。

2021年11月,由於Facebook的更名,“元宇宙”火了起來。在不久的將來,以“社交媒體”為核心的網路時代,或許會逐漸轉變成以“虛擬現實”為核心的元宇宙時代。就如當年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所有人的互動方式,虛擬現實可能同樣會重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與方式。

而接受新事物最快的Z世代,將首當其衝。

按照科技界的定義,一個真正的元宇宙產品,要具備8個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元化、隨地、經濟系統和文明。換句話說,其目的是創建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世界。而這正不斷成為現實。

這或將深刻改變人們對人際關係的理解,甚至重新定義了人是什麼。

身處元宇宙時代,教會不僅是換個地方(到網上)傳福音而已,更需要深度的神學反思和行動。

教會需要新策略

儘管教會在認識、服事Z世代時,面臨以上許多挑戰,但恰如《羅馬書》1章16節所說:“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縱觀教會歷史,從來不乏各種文化挑戰。現今,在福音的根基上,教會需要新的策略,來得著Z世代,將他們的心意奪回,使他們順服基督。以下是筆者近些年摸索出來的Z世代的事工理念和策略,供讀者參考:

1.“家”的屬靈生

首先,要在團契中培養“家”的屬靈生態。

去年夏天,筆者聽一位教會長老在禱告會上說,他打算請團契的一位學生吃飯,但因為分屬不同的團契,他並不知道那位學生剛剛已經畢業離開。他感慨到:其實他很想認識更多學生,自己也有很多屬靈的經驗、生活經驗可以跟年輕人分享。然而在現有的架構下,關係很難建立……這或許代表了很多教會長輩的心聲。

工業革命以後,分工變得越來越細,現今更是成為主導。許多教會中的團契、小組,都是以分工化模式,例如根據年齡、功能特徵來劃分服事的。筆者認為,這並非是最優的、體現整全的跨代傳承的團契模式。

當我們讀保羅寫給提摩太和提多的書信時,可以清楚看到上帝所設計的以“家”為核心單元的教會、團契結構。在“家”的屬靈生態中,許多信仰對話(特別是涉及到實際生活中的挑戰)、教導、傳承都可以非常自然地完成。一種跨代的、網路式的關係,也可以真實地建立起來。而生活化的信仰,也是Z世代最容易接受的模式。

2.宏大敘事下的整全福音

其次,可以在聖經宏大敘事(metanarrative)框架下,建立整全的福音觀和聖經世界觀。

上帝創造人的目的、使命,以及福音宣告等重要議題,聖經本是在宏大敘事的框架下展開的。而後現代社會這種分工、分割的團契環境,以及對福音簡單化、個人化的理解,影響了聖經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落實,很大程度上也使Z世代日常生活跟教會團契生活割裂。

因此,建造團契時,要有整體性思維——在宏大敘事的框架下,把每個人的小故事融入上帝的大故事,從而帶出整全的福音觀和使命觀。

3.透過聖經世界觀理解社會文

再者,講福音就無法回避處境和文化,必然帶出信仰的對話。

在過去很多年,聖經世界觀這一理念以及應用,在西人教會中得到重視,在華人教會卻缺乏普遍的關注。一直到2020年一系列重大事情的發生,教會才開始意識到,原來同一個教會中的人,對某些事情的看法,竟然有天壤之別。原因在於人戴上一副什麼樣的眼鏡,來觀看發生在身邊的事情,以及這些事情和基督信仰有何關係。

許多基督徒在面對社會、文化議題時,常常遵循在聖經中直接找答案的模式。在這種應用模式下,一個重要的環節缺失了,即系統地理解社會文化中偏離信仰的理念、行為背後代表什麼。常常有意識地從這一角度去思考、裝備,進而形成習慣,這對於個人靈命建造,以及服事Z世代,都非常關鍵。

Z世代需要同輩領袖

過去幾年,筆者有機會接觸、服事不同的團契和事工。這些事工都發出了一個共同的呼聲:需要更多的年輕領袖——現今的校園事工,特別是服事Z世代的事工中,需要在學生群體中興起更多的年輕領袖。這恰恰也是筆者多年服事Z世代群體的心得。

Z世代最受同儕影響,故此在團契建造、服事過程中,Z世代的同輩領袖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而這樣的領袖,在教會“家”的生態中,最容易產生。

就校園事工、團契而言,對同輩領袖的需求,不亞於對傳道人、輔導的需求。Z世代比較抵觸教導模式,更加渴望對話式的氛圍。並且,他們十分看重身體力行活出的信仰,也樂於效法這樣的榜樣。

Z世代的同輩領袖,有可能藉著社交媒體發揮極大影響力,在社會、生活議題上,帶出福音的大能,活出信仰。而這或許正是長輩們不擅長,卻是上帝放在Z世代身上最大的特點和恩賜。本文拋磚引玉,盼望眾弟兄姊妹在上帝的教會中,能更有效地服事Z世代。

*作者湧銘為化工博士,曾任研發工程師。現為全職傳道人,參與新墨西哥大學 (UNM) 校園團契和Young Generation For Jesus (YG4J) 青年國度事工的服事,並為友愛中華 (China Outreach Ministries) 校園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