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確實仍在等待彌賽亞
《塔木德》是猶太教重要的口傳律法彙編,他的十三項信仰原則中明確提及彌賽亞將會來臨,但《塔木德》中的彌賽亞與基督教的彌賽亞到底有何不同?
《塔木德》是猶太教重要的口傳律法彙編,他的十三項信仰原則中明確提及彌賽亞將會來臨,但《塔木德》中的彌賽亞與基督教的彌賽亞到底有何不同?
作者:W. David O. Taylor(大衛‧泰勒) ( 感謝【今日基督教】惠賜芝華宣道中文轉載權 ) 身為育有兩位小學兒童的父親,當我聽到離我家僅三小時車程的德州奧斯丁尤瓦爾迪市(Uvalde)於5月24日發生的重大槍擊案,造成19名兒童和2名教師死亡的消息時,我十分的震驚。 案發隔天一早,我開車送女兒去上學,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預測性,我發現自己變得極其懼怕,而且越來越憤怒。 僅僅在10天之前,一個滿懷種族主義的18歲男子身穿防彈衣、手中揮舞著高彈匣容量的步槍,在水牛城(Buffalo)一家超市開槍打死10人,弄傷3人。這13名受害者中就有11名是黑人。 在紐約州北部的頂級友好超市(Tops Friendly Markets)發生大規模槍擊案的一天後,一名槍手進入加州拉古納伍茲(Laguna Woods)日內瓦長老教會(Geneva Presbyterian Church)開槍打死一人,傷及五人。案發當時,一群會友正在舉行午餐會,歡送一位曾在此牧會的台灣籍牧師。 在全球疫情流行的背景下發生了種種事件,如國家轟炸國家、教派秘密保存一份有濫權紀錄的牧師名單、某個人因膚色而被直接推論為罪犯、基督徒因信仰受到迫害、成千上萬的人被殘酷地驅離自己的家鄉等等。 一想到這些暴力事件,人們往往有麻痺自己感知的試探,或是陷入絕望裡。我們可能會說:「全世界都一樣慘。」雖希望世界會有所不同,但同時感到無能爲力,無法帶來改變。此時,我們也許會忙碌於工作來轉移注意力,或尋找種種看似屬靈的陳腔濫調,以慰藉痛苦的心,如:「放手讓神做事!」、「神的作為深奧難料」、「天堂才是我們真正的家」。 但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充滿暴力,並且聖經不允許我們忽視其中的暴力,或只用簡單的神學口號敷衍過去。聖經要求我們共同正視我們的世界,並在必要時向神大聲呼喊我們的憤怒。聖經邀請我們向神發怒,因爲祂能處理我們所有苦毒憤怒的淚水和詛咒。我們必須大聲說出這些話,這樣暴力所帶來的混亂就不至於在我們心中扎根。 如同在我關於詩篇的書裡所描述的,在《詩篇集》(Psalter)這部以色列官方的敬拜合輯裡,沒有任何一個信實的禱文會輕輕放過這世界的邪惡;沒有一個真實的信仰會無視於罪的毀滅力量;也沒有任何真正的見證會對這世界的暴力視而不見。正因如此,我們會在現今所處的情況下求助詩篇,因爲詩篇讓我們看到,在一個充斥著暴力的世界裡,我們能如何禱告——更甚是——我們應該如何禱告。 但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依舊存在:活在暴力餘波後的我們,究竟該如何正確地禱告?我們的口能發出什麼樣的哀歌,讓這看來毫無意義的一切能有點意義?當被仇恨腐蝕的力量讓鄰舍失去理智的殺害鄰舍時,神的所有子民還能對什麼樣的事異口同聲地說「阿門」?在這樣的時刻裡,疲憊又沮喪的人要向神說什麼呢? 當然,這些問題都不容易回答,但在過去幾年中,我嘗試以禱詞集的形式,透過文字來回應這些問題——盼望這些文字對於面對著不同形式的暴力的人而言是實用的,並且能安慰他們的心。 願憐憫的主垂聽我們的禱告。 憤怒時的禱告: 聖潔的神啊,祢的怒氣有醫治的大能; 公義的彌賽亞啊,祢的義怒戰勝了邪惡; 聖善的靈啊,祢保守我們不致毀於自己的怒氣中: 求祢接受我們受傷的心靈; 除去我們怒火中的言語; 保護我們不受報復他人的試探。 … Read More
威廉·克理與摯友們的故事,展現出友誼在宣教路上的關鍵力量。他們彼此代禱、互相扶持,讓福音使命不再孤單,並充滿愛與同行的力量。
印度社會對基督福音的三個常見反對意見有哪些?讓我們從聖經真理出發,一一回應其對耶穌獨一性、殖民印象與恩典教義的質疑。
父親不只是抽象概念!真實父親的祝福、信實和教導,能打破負面循環,點亮孩子人生,成為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和榜樣。
新教與天主教在聖經、聖餐、稱義等信仰核心上差異巨大,雖彼此合作多,但分歧仍深。了解這些,幫助我們更清楚認識各自信仰立場。
上帝有時說「不」,其實是愛的保護!禱告不白費,祂用智慧帶領我們成長,最後一定給你最完美的「可以」!
2024巴黎重現榮光:聖母院重啟、席琳獻唱,引發人們對信仰與美的渴望、對傳統價值的再認識,並重新評估基督教的深遠影響。
聖約和律法是聖經的大主題!從亞當到基督,每個約都帶出神的救恩計畫,我們唯有靠耶穌的順服才能得永生!
啟示錄並非末日審判的恐怖片!它旨在激發教會當下的宣教使命,帶來盼望與堅忍,把盼望帶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