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文化的培育應放入教會的門訓中嗎?
作者:林恆志牧師 (芝華宣道總幹事 )
教會的門訓應否包含跨越文化方面的培育?這似乎不是有很多人會提出來討論的議題。這幾年在華人教會𥚃,「門訓導向的宣教」引發不少關注,這是很令人振奮的。然而,「宣教導向的門訓」可能受到關注的程度還相當有限。縱觀今日坊間的門訓材料,仍很少看到在其中有對宣教的操練與學習較深的著墨,更不用談到關注跨越文化方面的培育了。由於所有教會門訓的論述都很重視耶穌培育門徒的典範,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跨越文化方面的培育在耶穌的門訓中有沒有一席之地?在耶穌頒布大使命,差遣門徒往萬民去之前,祂有先刻意在跨越文化這方面預備祂的門徒嗎?
加利利的跨文化關聯
不久前筆者在個人的讀經中,思緒突然被經文中的一項敘述所抓住,那就是耶穌在即將受難之前特別告訴門徒,祂復活後將在他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太二十六32)。而在復活當天早上,天使與耶穌又分別都特別吩咐婦女,要囑咐門徒到加利利去見耶穌。(太二十八7、10;可十六7)明明耶穌當天就要在耶路撒冷向門徒們不止一次顯現了,四十天後也要從耶路撒冷旁的橄欖山升天,為什麼還需要特別安排門徒前往加利利會面?就算耶穌也會與門徒在加利利見面,有何必要特別反覆強調叮囑呢?到底耶穌在加利利和門徒見面有何特殊的意義?
這問題不難從聖經裡找到答案,因為尋遍聖經中有關耶穌復活後在加利利的顯現,會發現耶穌復活後在加利利只做了兩件事,一是向所有門徒頒布大使命(太二十八16~20),二是呼召彼得來餵養祂的羊(約二十一1~25)。原來耶穌是特別選在加利利差派門徒,履行普世宣教的使命。這是一件足夠重大的事,難怪耶穌需要反覆強調叮囑門徒前往加利利去見祂。然而,這又衍生出進一步的問題來了,為什麼耶穌要特別選在加利利頒布大使命呢?加利利和普世宣教有何特別的關聯呢?
在耶穌三年半的傳道生涯中,有三年是在加利利傳道,或是以加利利為基地往返其他地區。直到最後半年,因著受難的日子已近,耶穌才離開加利利(路九51),轉移到猶太地區以及約旦河外地區傳道。宣教學家唐理查森(Don Richardson)曾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耶穌選擇主要在加利利地區,而不是在猶太地區傳道?」猶太人的宗教中心是在耶路撒冷,位於猶太地區,耶穌選擇在猶太地區傳道及培育門徒不是更合理嗎?
唐理查森指出,當時在猶太地區居住的人絕大多數是猶太人,那裡的種族分布相對單一。但在加利利就不僅有猶太人,還有很多外邦人,種族分布是多元的。所以聖經作者馬太特別稱加利利為「外邦人的加利利」(太四15)。顯然耶穌在加利利傳道,可以同時傳道給猶太人和外邦人,但若是在猶太就只能傳道給猶太人而已。果然,正如馬太對耶穌在加利利的工作所做的總結,耶穌的名聲傳遍了外邦之地敘利亞,那裡害各樣病症的人遠道而來尋求祂的醫治。還有許多人從各地,包括加利利、耶路撒冷、猶太地區,更包括主要為外邦人所居住的低加坡里,來跟隨耶穌。(太四23~25)
毫無疑問,耶穌在加利利的傳道工作不僅是同文化的,更同時是跨文化的。加利利是一個跨越文化的宣教禾場,是一個可以看見萬民異象的地方。耶穌會刻意回到加利利來頒布面向萬族的大使命,祂的用意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加利利也是耶穌培育門徒的搖籃,因為耶穌最主要的十二位門徒都是加利利人,都是在耶穌傳道初期於加利利蒙受揀選的。(可三13~19)門徒們在加利利親眼看見耶穌為外邦人趕鬼(路八26~39),也跟著耶穌走到外邦人之地(太十五21~28),看見耶穌在外邦人中傳福音,餵飽四千人。(可八1~10)他們不僅目睹耶穌醫治百夫長僕人的病,還聽到耶穌說外邦人將要來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在天國𥚃坐席。(太八5~13)甚至,他們還受耶穌差遣,進到外邦人群中去操練傳道。(路十1~12)顯然,耶穌刻意選擇在加利利傳道,不僅是為著自己要傳道給外邦人,更是為要能夠在一個可以體驗、操練跨文化宣教,能夠看見跨文化宣教異象的地方培育門徒,好將門徒培育成具有跨文化異象的神國工人。
這樣的門訓目標是否只限於對十二位門徒呢?顯然不是,因為當祂差遣門徒去到外邦人中傳道時,是差遣了七十位門徒(路十1),而不是只差遣十二位門徒。耶穌對每一位門徒的門訓目標,都包含了跨越文化的體認與操練。跨越文化的培育不僅在耶穌的門訓中占有一席之地,更是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跨越文化與教會門訓
既然耶穌在門訓中如此看重在跨越文化方面的培育,今日教會的門訓豈不也應當同樣看重?然而,為什麼跨越文化的培育在教會門訓中如此重要?畢竟並非每位門徒都必須投身跨文化宣教呀!這大概是一個絕大多數關切教會門訓的牧者與信徒都會提出的質疑,而最早一位會苦思此一疑問的人或許就是彼得了,因為他從主領受的主要託付明明是向猶太人而不是向外邦人傳福音(加二7),然而主耶穌還是毫不打折扣地叫他和所有門徒,一起經歷跨越文化的體驗與操練,甚至主耶穌還費盡一番工夫,逼著他必須突破心裡的障礙,走進哥尼流家,立下初代教會開始向外邦人宣教的里程碑。(徒十1~48)
為什麼包含那些受託向本族同胞傳福音的門徒,也需要在跨越文化上接受培育?因為,教會必須具有一個能夠跨越文化的教會文化,才能在向萬民傳福音的使命上充分被主使用。想想十九世紀的西方教會,為何能開創出偉大的宣教大時代?不可否認,當時的西方世界在殖民擴張主義之下,早已普遍具有一種濃厚的跨越文化意識了。
雖然那是一種世俗的風潮,絕不是基督的愛所激勵的,然而對當時代的西方人來說,跨越文化走入其他民族的人群中,確實是一件相當自然的事。這是當時教會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因此當教會受到基督之愛與神國使命的召喚時,一批又一批的神國工人就面向萬民走出去了,連那些沒有走出去的多數信徒,也因著對跨越文化傳福音的高度認同,而踴躍提供大力的支助。
在一個已有跨越文化風氣的群體中,教會要培育信徒的跨文化意識會容易很多。但在一個未有跨越文化風氣的群體中,教會在這方面必須付出的努力就加倍了。猶太人的文化在這方面顯然是薄弱的,他們的內聚力太強,看外邦人豬狗不如,難怪彼得要踏出跨文化傳福音的行動會那麼困難。但主耶穌並不放棄他,也不放棄耶路撒冷教會,終究藉著彼得的突破,並彼得在耶路撒冷教會中的影響力,雅各、巴拿巴、馬可、西拉都相繼被主興起,成為福音傳向外邦的重要推手或工人。
而安提阿教會在營造跨越文化風氣方面,就比耶路撒冷教會更突出了。他們自從開始在本地轉向希臘人傳福音之後(徒十一20),教會的文化與心胸就日漸擴展。而在巴拿巴和保羅這兩位具雙文化背景的牧者帶領之下,安提阿教會更逐漸從一個以猶太人為主的單一族裔教會,轉型為一多元族裔教會,並首先將福音傳向外邦世界(徒十三1~3),成為歷代以來宣教教會的典範。
在華人的文化特質𥚃,跨越文化的風氣也是相對薄弱的,然而這不應成為華人教會回應普世宣教不力的一個藉口。終究教會不應受世俗文化的局限,反應轉化世俗的文化,不是嗎?此一轉化的關鍵在於將跨越文化的培育放進教會的門訓之中,竭力培養普遍信徒的文化商數,重塑合神心意的教會文化。只要教會領袖有這樣的看見與決心,這絕不是不可能的理想。
韓國人的文化在跨越文化方面並沒有強過華人文化,韓國人移民到世界各地也沒有比華人更能融入當地文化。然而韓國教會卻能在二十世紀後期,崛起成為令人驚艶的普世宣教大軍。許多人常問為什麼韓國教會能,華人教會不能?一位由韓國宣教士帶領信主,並栽培起來的華人宣教士向筆者說,
因為韓國教會將普世宣教融入他們所施行的門訓中。他們的門訓是宣教導向的,執意要將每位基督門徒建造成為胸懷萬族,能夠跨越文化的神國工人。韓國教會能,華人教會也能。
固然今日教會需要對西方教會與韓國教會所走過的跨越文化腳蹤,做不少處境化的反思,然而,他們在宣教歷史中所散發出的閃爍光輝仍是無可磨滅的,更深深召喚著我們必須來跟隨耶穌的典範,實在從教會門訓培育出具有跨文化意識與異象的神國工人。
跨越文化的門訓實踐
不同教會所採取的門訓形式與材料都不盡相同。不論以什麼形式施行門訓,教會領袖都有責任檢視普世宣教的使命與跨越文化的操練,有否被深深刻印在基督門徒的生命裡,履行大使命有否成為門徒屬靈DNA的一部分。只要教會的門訓事工不落於僵硬的材料學習,而能真實迸出生命影響生命的火花,要將上述耶穌門訓的典範注入教會的門訓事工,並非艱鉅的任務,主要就是把握四個重要的要領。限於本文的篇幅僅略述如下,將來或許可以再以專文探討。
(1)教會牧者與領袖首先成為操練或實踐跨越文化的榜樣,就如同耶穌自己親自走進到外邦人當中,彼得也自己親身經歷跨越文化的突破,如此耳濡目染地以生命來影響所帶領的門徒。這意味著今日教會領袖必須先積極為自己尋索在跨文化宣教方面的裝備與參與機會。
(2)為信徒營造可以體驗跨越文化的環境,就如同耶穌充分利用加利利的多元族裔環境,讓門徒經常有機會接觸外邦人,體驗跨越文化。而安提阿教會也藉著向希臘人傳福音,接納外邦人進入教會,使信徒在教會生活中就能熟悉跨越文化的處境。在今日全球人口大量遷徙的趨勢下,北美和各地的華人教會應該都不難營造信徒平時就可經驗跨越文化的環境。
(3)提供門徒可深入操練跨文化傳福音的機會,就如同耶穌差遣七十位門徒出去傳道,而保羅和巴拿巴也以師徒制的方式,帶領後進出去宣教。教會同樣可以藉著開拓各樣本地與外地的跨文化宣教事工,來帶領信徒實地操練跨文化宣教。
(4)多方隨時教導門徒面向萬族的福音使命,就如同耶穌看見百夫長的信心,就把握機會教導門徒神要召喚萬族進祂國度的旨意,並刻意在加利利山上將大使命清楚傳遞給門徒。教會也應當在門訓課程𥚃,安排足夠關於大使命與宣教的內容,並在各樣的教導事工中,教導基督徒的福音使命,說明當前的宣教情勢,討論基本的宣教議題。
跨越文化的學習最主要還不是在課堂上進行,而是在關係裡效法,在群體裡薰陶,在生活中經歷。教會牧者需要持之以恆地以身作則,發揮生命的影響,將目標不僅放在個別信徒的帶領,更同時著眼教會文化的塑造。藉著致力跨越文化的培育,使教會的門訓成為宣教導向的門訓,使教會真正造就出能承擔神國使命的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