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麥克阿瑟牧師 (John MacArthur) 逝世

作者:Daniel Silliman  ( 感謝【今日基督教】惠賜芝華宣道中文轉載權 )

透過錄音講道、廣播節目、聖經註釋書及研讀本聖經影響了數百萬人的釋經式講道牧師約翰·F·麥克阿瑟 (John F. MacArthur Jr.) 於本週一 (2025年7月14日) 辭世,享壽86歲。

麥克阿瑟曾說,他事工生涯最重要的記號,就是用聖經解釋聖經,不以個人故事、時事評論或煽動情緒來堆砌講道,單純教導歷久彌新的真理。這位牧養恩典社區教會 (Grace Community Church,以下簡稱GCC) 數十年的牧師表示,一篇好的講道,即使在五十年後仍應具備價值。

「講道不應受任何文化事件或個人經歷的時間印記所限制。講道的焦點不是我,而且內容不只超越時間,也超越文化,」麥克阿瑟說。

他於1997年出版《麥克阿瑟研讀本聖經》(MacArthur Study Bible),其中包含兩萬條經文註釋,重要教義索引、各卷聖經的導讀,以及讀經計畫建議。該書在22年內銷售達200萬本。

他所撰寫的新約聖經註釋書系列則由慕迪出版社歷時31年出版,共34卷,銷量超過100萬本。

《末日迷蹤》(Left Behind) 作者、前慕迪出版社編輯詹金斯 (Jerry Jenkins) 告訴本刊:「麥克阿瑟是釋經式講道者中的泰斗,是一位傑出的解經者。他的講道長達四十分鐘,卻總讓人感覺只過了10分鐘。」詹金斯正是最早提出出版麥克阿瑟註釋書構想的人。

麥克阿瑟生前也經常引發爭議,和其他在屬靈恩賜、聖經中的性別角色,以及得救所需條件等議題上持不同立場的福音派基督徒起衝突。

他有時也坦承,這些衝突本可以以更謙卑的方式處理。他曾在回憶某次講道時說:「我本可以更像羔羊,而不是獅子般地出場。」但麥克阿瑟同時也堅信,指出那些不是真的基督徒的「基督徒」並加以譴責,是必要之事,而且是他事工的第二個關鍵特徵。

麥克阿瑟最忠實的追隨者們也深受他剛毅精神的激勵。諷刺新聞網站《巴比倫蜂報》(Babylon Bee) 常以誇張戲謔的方式,將麥克阿瑟描繪成在荒謬戰場上凱旋的戰士。基督教新聞記者巴夏姆 (Megan Basham) 則讚揚麥克阿瑟展現的勇氣。

她在社群平台X上寫道:「麥克阿瑟⋯⋯始終拒絕追隨那些追求『與時俱進』的新潮趨勢。正是這份拒絕,使他的事工對新ㄧ代人依然具有深遠的影響力。我永遠感激他的教導對我的生命所帶來的影響。」

麥克阿瑟於1939年6月19日出生,父母分別是艾琳及老約翰·麥克阿瑟 (John F. MacArthur Sr.)。他是家族中第五代福音派傳道人,祖先來自加拿大與蘇格蘭。

麥克阿瑟的父親是一位浸信會牧師及巡迴佈道家,1940年代初期在南加州開展一個專向影星傳福音的事工,對象包括演員羅伊·羅傑斯 (Roy Rogers) 和戴爾·伊凡斯 (Dale Evans)。老麥克阿瑟也主持一個名為「各各他之聲」(Voice of Calvary) 的廣播節目,對約翰·柏金斯 (John M. Perkins) 的歸主產生關鍵影響。柏金斯日後成為推動種族和解的福音派重要領袖。

麥克阿瑟回憶自己在五、六歲時,就開始模仿父親,站在後院的箱子上,向街坊朋友和三個妹妹 (珍妮特、茱莉與珍) 講道。

「我從不記得自己有不相信福音的時候,」麥克阿瑟說,「我是那種從來不叛逆、總是相信上帝的小孩。所以當上帝在我心中施行拯救的工作時,我自己其實也察覺不出來。」

隨著年紀漸長,麥克阿瑟開始對體育比對講道更感興趣。他原本希望在大學打美式足球,但父親堅持要他就讀博伯瓊斯大學 (Bob Jones University),該校當時並沒有校際球隊。結果他不但沒有球可打,還被安排加入一個街頭佈道隊。

他後來回憶道,在博伯瓊斯的日子令他「有些抗拒」信仰。但一次車禍的經歷讓他深切意識到,自己需要全然順服上帝。

多年來,麥克阿瑟在講道中一再講述這段經歷:大學一年級結束後,他與另外五位年輕人一起參與全美佈道旅行。他們在阿拉巴馬州的一條高速公路上行駛時,駕駛在試圖超車時失控了。他們的雙門福特汽車開始打滑,接著在時速約105到120公里的速度下翻滾數圈,四輪朝天地摔在路面上。

麥克阿瑟被拋出車外,背部著地在馬路上滑行。

「我的背幾乎整片擦傷見骨,」他回憶道。「我站起來,意識到自己還活著。」

他趴在醫院病床上好幾個月,期間決定重返博伯瓊斯大學就讀第二年。他認為自己被上帝的呼召,應該將生命全然獻給上帝。

「主啊,」他禱告說,「我現在真的看見了,我的生命確實在祢手中。祢不只掌管我的永恆命運,也掌管我在世上的時間。」

不過,一年後他又獲得一次打美式足球的機會,於是轉學到洛杉磯太平洋學院 (Los Angeles Pacific College)。他後來聲稱,自己曾獲華盛頓紅人隊與克里夫蘭布朗隊等多支職業球隊招募,不過學校紀錄顯示,他在這所加州學院並非特別出色的球員。有一年,記錄顯示他只完成了五次擒抱與三碼的推進。

1961年,麥克阿瑟決定不再為足球而活,而是更願意像父親一樣走上事奉道路。

他從神學院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以祖父命名的「哈利·麥克阿瑟紀念聖經教會」擔任副牧師,由父親擔任主任牧師。幾年後,他決定獨立出來,接受位於加州洛杉磯日谷 (Sun Valley) 的GCC教會的聘請。這是一間獨立、無宗派背景的教會,當時約有400名會友,由於前兩任牧師相繼去世,會眾渴望找到一位年輕的牧者。

29歲的麥克阿瑟原本並不怎麼欣賞GCC。當時GCC教會的座右銘是:「在基要的事上要合一,在非基要的事上要有愛」,但他覺得這種說法既愚蠢又多愁善感。麥克阿瑟認為這間教會缺乏真正的教義,許多資深會友,甚至是教會領袖,都不是真正的基督徒。

「他們的長執會裡有未得救的長老,教會裡也有未得救的領袖,」麥克阿瑟說。「但他們仍有足夠多的好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他們需要被教導上帝的話語。」

麥克阿瑟於1969年首次在GCC講道,經文是《馬太福音》7:21:「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唯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從那以後,他開始按書卷講解新約聖經,從《約翰福音》開始,接著是《彼得前書》和《彼得後書》。他每週花約30小時準備講章,幾乎將所有其他牧會責任交給教會的長老和平信徒領袖。

GCC教會開始迅速成長。1971年,教會建了一座可容納1000人的新堂;到了1977年再次擴建,成長為原來的三倍規模。到了1970年代末期,這間教會已成為洛杉磯地區最大的基督教新教教會。

人們對麥克阿瑟講道錄音的需求也迅速飆升。教會最初每週寄出5000卷錄音帶,接著是1萬5000卷、3萬卷。到了70年代末,每週有超過十萬名基督徒收到他的講道錄音。教會也成立了名為Grace to You (予你恩典) 的獨立事工,將麥克阿瑟的講道透過基督教電台廣播出去。

「約翰的事工證明了,只要講章是紮實、清楚的聖經解釋,就能具有永恆價值,」Grace to You的執行主任菲爾·強森 (Phil Johnson) 於2011年表示。「如果講道的目的是喚醒屬靈上死亡的靈魂,並潔淨、轉化被罪玷污的生命,那麼最重要的就是傳道人能夠忠心地、清晰地、準確且坦率地宣講上帝的話語。」

然而,麥克阿瑟的講道並非毫無爭議。1979年,麥克阿瑟在講解提多書第2章時,談論使徒保羅對婦女的教導——她們應「料理家務」、「順服自己的丈夫」,並表示,他認為女性不應在外工作,家庭也不應依賴雙薪收入。

教會領袖隨即決定,不僅教會的領導層,連所有教會同工都必須是男性。這項公告在教會內及當地社區引起強烈反彈。許多人離開教會,指控麥卡瑟宣揚「基督教男性沙文主義」。

隔年,一位曾在GCC聚會的男子的家人提告,指控教會「牧職失職」(clergy malpractice)——根據《洛杉磯時報》報導,這是美國首宗類似的訴訟。GCC教會牧者曾輔導一名名叫肯尼思·納利 (Kenneth Nally) 的年輕人,說他應該多禱告、讀聖經,並聆聽麥克阿瑟的講道錄音。納利最終仍選擇自殺,其家人聘請律師提告,主張提供諮商輔導的牧師應該與心理師遵守相同的法律標準。加州法院最終以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宗教自由) 為由駁回此案。

或許最具代表性的爭議出現在1980年代末期,當時麥克阿瑟出版了《耶穌所傳的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esus) 一書。他在書中主張,罪人若只「接受」基督為救主是不夠的;真正的基督徒也必須「認知/承認」(recognize) 耶穌是主。

麥克阿瑟認為,美國福音派錯誤地傳遞了一種「該死的虛假確據」,讓數千萬人誤以為自己已經得救,這是一種「陰險的廉價信心主義」(easy-believism)。他認為,許多自稱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其實「在最基本的基督教真理上犯了嚴重錯誤」。

包括達拉斯神學院多位保守派福音派學者在內的批評者,指控麥克阿瑟混淆了信心與行為,否定「因信稱義」的教義。神學家查爾斯·萊瑞 (Charles Ryrie) 認為,麥克阿瑟的教導稀釋並污染了神的恩典;新約學者贊恩·霍奇斯 (Zane Hodges) 更進一步指控,麥克阿瑟的教導「本質上是出於撒但的」。

但也有其他知名的福音派領袖為麥克阿瑟辯護,認為他不過是在重申基督教傳統對悔改與門徒訓練的教導。

例如神學家巴刻 (J. I. Packer) 指出,麥克阿瑟的觀點符合改革宗對信心的教導——信心是「整個人的靈魂投入的實際狀態,既包含情感與意志層面,也包括理性層面」。美南浸信會神學院校長莫勒 (Albert Mohler) 則稱《耶穌所傳的福音》是「對危險的誤解的必要糾正」。

有些觀察者則認為,爭議雙方其實只是誤解了彼此的意思。

新約教授博克 (Darrell L. Bock) 寫道:「麥克阿瑟說的話,常常與他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存在落差。他的表達風格中有某些含糊之處,讓人難以判斷他真正的立場是什麼。」

然而,在批判靈恩派時,沒有人會認為麥克阿瑟帶有模糊之處。他明確表示,那些自認被聖靈大能充滿的基督徒,其實是在教導一種偽造的、「偏離正道」的基督信仰。麥克阿瑟稱這些人是「頭腦不清的人……被撒但驅使」,並譴責靈恩運動在基督教媒體中的廣泛影響。

麥克阿瑟說:「這場運動已全面接管[媒體],並且在許多人心中重新定義了基督教,而它是一種偏離正道的基督教。靈恩派的神學很糟糕、不符合聖經教導,是偏差的、具毀壞性的。」

麥克阿瑟對於那些認為女性可以被呼召去教導聖經的基督徒,也表達了明確立場,指責他們無視聖經中清楚且普世適用的命令、「公然悖逆」上帝的話語。根據麥克阿瑟的看法,女性絕不應在教會中發言,也不應在教會或世俗社會中擔任有權柄的職位。

他曾點名攻擊知名女性聖經教師貝絲·摩爾 (Beth Moore),形容她或許有天賦適合在電視上賣珠寶,但不該誤以為那是講道的呼召。麥克阿瑟甚至公開對她說:「回家吧 (go home)。」

2020年代,麥克阿瑟再次引起重大爭議。一位名叫艾琳·格雷 (Eileen Gray) 的女士出面指控麥克阿瑟當年因她選擇離開家暴的丈夫,而公開羞辱她。她的丈夫大衛·葛雷 (David Gray) 在GCC教會的兒童事工服事,曾坦承自己「過度粗暴」地打了女兒的腿、腳、手與頭,並以拖拉另外兩個孩子的方式進行「管教」。艾琳指出,教會牧者曾勸她,即使丈夫不悔改也要饒恕他,並教導孩子們「學習像耶穌一樣受苦」。但當她決定帶著孩子搬離丈夫後,麥克阿瑟在講台上譴責她,並指示會眾排斥她,暗示她不是真正的基督徒。

大衛·葛雷後來因對兒童施以暴力及性侵而入獄。

2022年,時任GCC教會長老的趙宏恩 (Hohn Cho) 開始調查艾琳被逐出GCC會籍一事,並認為她當年受到了不公義的對待。他敦促教會領袖至少私下向她道歉。但趙宏恩向本刊表示,麥克阿瑟的回應是:「忘了這件事吧!」

趙宏恩最終選擇辭去長老職務,卻在此後發現,GCC教會至少還有八名女性也曾經歷過類似情況——即使她們擔心自己和孩子的人身安全,仍被教會輔導人員勸導繼續留在家暴的婚姻中。

GCC教會領導層拒絕回應具體的指控,但發表聲明為教會的輔導立場辯護,稱其符合聖經教導,並稱本刊的報導為「謊言」。

麥克阿瑟在另一個場合中坦承,他常為了如何面對公眾的批評與指控而掙扎,但尤其難以承受的是他認為「背叛」的行為。

他說:「這種事發生過好幾次,每一次都令人震驚。你知道嗎?就是那種與你親近、曾一同擘餅的人,居然舉腳踢你,像聖經對猶大的描述那樣。」

然而,儘管有一波又一波的爭議,數十年來卻從未真正削弱麥克阿瑟的影響力。

截至2025年,GCC教會可容納3500人的會堂,每週仍能多次坐滿;麥克阿瑟的講道透過Grace to You事工,於全美超過1000家電台播出;由麥克阿瑟擔任校監的瑪斯特神學院 (The Master’s Seminary) 有超過700名男性學生就讀;每年更有約5000人參加為教會領袖舉辦的特會。

《麥克阿瑟研讀本聖經》仍持續銷售,目前已有多種英文聖經譯本版本,包括NKJV, NIV, ESV, NASB, LSB。《麥克阿瑟每日靈修聖經》手機應用程式的下載次數也已超過500萬次。

出版界資深人士布朗 (Chip Brown) 表示,許多人之所以信任麥克阿瑟,是因為他們相信他是一位真正的牧者,也因為他「只是單純地解釋經文內容,並幫助人明白這些話語能如何應用在生活中」。

至於麥克阿瑟自己,他表示希望人們記得他是一位教導聖經的人。

「我真的只是希望人們知道我是主的僕人,忠於教導上帝的話語,以及揭示新約福音的奧祕,」麥克阿瑟說。

麥克阿瑟的妻子帕翠夏、四名子女 (馬太、馬可、瑪西、梅琳達)、十五個孫子女,以及九位曾孫依然健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